首页 > 教育 > 正文

学术评价与学术研究相伴而生 必须相伴而新与时俱进

2021-06-25 10:25:55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是高校学术研究的主体,科学开展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判定学术成果的质量、水平、效用和贡献,关系到激发学术活力、净化学术风气、涵养学术生态、确立科研导向、推进学术创新。学术成果是学术贡献和科研能力的共有载体,学术评价具有质量判断和价值导向双重功能。“评”就是评审学术成果的学术质量、创新水平、实际效用和社会贡献;“价”就是判定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遴选学术精品,树立学术榜样,促进科研人才健康成长、引领学术研究持续深入。

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需要从“破”当前学术评价中的各种“唯”之乱象开始,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契合科研产出规律、促进学术发展、体现学术本质的学术评价体系扫清障碍、奠定基础。既要破除数量、效率崇拜,又要破除人才帽子、学术头衔崇拜,还要破除SCI、核心期刊崇拜。此外,还要警惕学术评价行政化的危害,避免学术评价失却学术味和价值导向错位等。

进入新时代,高校学术发展需要从追求规模增长向提升质量转变,应确立坚持学术研究规律、坚持成果质量至上、坚持促进学术发展为初心和本质的学术评价体系。

坚持学术研究规律。知识生产、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人才成长各有特殊规律,学术评价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学术研究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科学标准、学术思维、专业要求、系统理念,尊重学科领域、专业门类、岗位序列、成果形式差别,推动学术评价回归培育学术精品、培养学术人才、推动学术良性发展的本质追求。一要实施分类评价,提高评价精准度。针对高校的不同层次、类型、办学定位,针对教师的不同岗位、序列、层次,针对不同学科领域、专业门类、研究类型、成果形式,分门别类科学设定评价标准,杜绝“一刀切”标准、“无差别”评价。二要完善“小同行”评价,确保评价专业性。尊重学术研究的专业性、成果评价的学术性,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遴选学术声望高、学术造诣深、学术活跃度高、学术自律性强、精于特定领域的“小同行”组成评审专家。坚持学术标准,尊重专家意见,让真正的学者评价学术成果,以学术的标准评选出真正的学术精品。三要探索多元评价,提升评价贴近度。破除学术成果载体和形式限制,杜绝唯期刊、唯论文现象。期刊论文、高水平学术会议论文、学术专著、教材、媒体理论文章、网络优秀成果、发明专利、决策咨询报告,包括直接服务行业企业生产管理问题的技术路线、解决方案等都属于学术成果,均应列为评价对象,一视同仁予以学术评价,确保学术评价贴近学术研究实际、贴近学术成果实际。四要统筹效率与质量。尊重科学发展、科研产出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定评价周期,既鼓励教师潜心治学、静心科研,也确保科研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时间检验,避免一味追求产出效率、制造学术垃圾的短视、短期行为。

坚持成果质量至上。学术研究的至高追求是探寻真理,学术评价的唯一标准是成果质量,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水平与科学价值,应该纠正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应用、重引用轻效用、重论文轻其他成果等错误倾向。一是基础研究强调创新导向,注重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重点评审其学术创新的有无、类型、性质和程度,重点评审其在推动学术、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服务育人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不应以人才称号、项目来源级别或被引次数、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直接判定依据,对国内和国外期刊论文同等对待。二是应用研究突出效用导向,注重应用价值和社会贡献,重点评审其是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以及对所提问题是否给出科学的答案或有效的方法,是否为化解社会热点难点痛点焦点问题提出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解决方案,是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际贡献,是否转化为政府决策,杜绝简单以是否发表论文或所发论文的被引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三是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遵循市场规律,注重转化绩效和市场价值,重点评审其是否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应用的实际效果、能否帮助产业行业企业解决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以及实际创造的市场绩效,杜绝简单以项目来源、经费数量作为判断标准。

坚持促进学术发展。检验学术评价成功与否,根本在于是否促进了学术的真正发展,而不是助推学术的虚假繁荣;是否发展了真正的学术,而不是制造学术垃圾。改革学术评价制度体系,应该以促进学术发展为根本遵循。一要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学术评价、考核、奖励重在褒扬学术贡献、调动科研热情、激励学术发展,切实减少、弱化乃至切断学术评价、考核奖励与职称、岗位、人才称号、薪酬、资源分配等的直接联系,坚决扭转功利化倾向,让学术评价、学术奖励回归学术的本质、回归荣誉的本质、回归精神激励为主的本质。二要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在设定最低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代表作评价,由专业同行专家重点对代表性成果学术质量、贡献和影响进行评价,纠正以论文数量判定学术水平的倾向,让优秀学者不为量化考核所缚,跳脱对成果数量和产出速度的追逐,多出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有价值的学术精品。三要充分尊重学术自主。行政机构集中精力抓战略、规划、政策和服务,减少对具体学术事务的参与,弱化行政权力的干扰,降低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尊重同行学术专家的评价意见,尊重成果持有人的话语权、申诉权,尊重学者在技术路线、资金使用、团队组建等方面的自主权。探索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高水平期刊目录和学术会议目录,推行科研经费后补助制度,激励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术创新的“生力军”乃至“主力军”。四要改革作品署名制度。科研实践证明,单打独斗难出大成果,握指成拳方是成功之道,团队建设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应该推进成果署名制度改革,让团队成员都有按实际贡献大小据实署名机会,所作贡献得到尊重和认可。不同署名作者按实际贡献大小判定其学术成就、列入考核业绩,有效推动学术团队建设。

坚持科学客观公正透明。学术评价科学才有影响力、客观才有公信力、公正才有说服力、透明才方便监督。一要创新评价方式。通讯评审、会议评审行之有效,应予继续坚持,同时可探索面谈评审以方便评审双方当面沟通、深入交流、充分陈述,倡导视频评审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并可发挥双向音频、单向视频等技术优势,杜绝人情干扰,确保公平公正。二要健全学术诚信和惩戒机制。严格评审专家事前公示、定期汰换、随机抽取、冲突回避、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规范评审行为,防止评审权力寻租、杜绝形成学术“小圈子”。定期评估评价专家履职尽责、评价质量、职业操守情况,设立评审专家红黑名单,失信情节严重的要限制其申报财政资助项目和各类政府奖励并记入社会诚信档案。三要发挥学术机构作用。健全校内自律、公正的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作用,充分参与学术评价、职称评审、奖项评定、科研资源分配等学术事宜,确保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四要从严落实阳光评价。全面建立并严格落实评价专家公示、信息公开、过程透明、结果反馈、记录保全和申诉、复议制度,确保评价工作全程留痕,确保评价过程有记录、可回溯。

学术评价与学术研究相伴而生,也必须相伴而新、与时俱进,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永远在路上。我们以怎样的虔诚之心对待学术,就必须以怎样的敬畏之心对待学术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以学术评价体系的日日新推动中国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作者刘立军系三江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王开田系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标签: 学术评价与学术研究 相伴而生 必须相伴而新 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