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教师的学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外动力

2021-05-28 10:46:02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学本质上是帮助学生通过有效路径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重构,而不是教师单向传输个人的逻辑和经验。樊薇 绘

教师的学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外动力,又是影响教育自身发展的关键内动力。教师学识影响力的发挥,不是直接下改变令,而是慢慢渗入。学识越扎实,影响就越有力,越无痕。

“学生知识”将成为教师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

新技术在逐步颠覆传统的学习,学科教学知识终究将被深度学习知识代替,教师要从知识本体关注转向面向未来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知识”将成为教师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构成

知识体系是代表教师学识的一个维度,从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属性出发,知识应用体系是体现教师学识的另一个维度。

和其他专业人群相比,教师具有专业特殊性,其专业作用通过个体间的交互直接产生影响,没有任何中间介体,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仅仅依靠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学科知识的单一体系无法支持教师的全局判断,也不解决交互问题。教师的任务是要清楚了解今天之学生与昨天之学生、明天之学生间的不同与变化,要站在当下去理解昨天的发生发展,解决今天的问题,并能指点明天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跳出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更广阔的教师知识素养体系,还要具有俯下身倾听、洞察、支持人成长的能力和智慧,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视野和情怀,这些都是今天的教师应具有的学识。

教师知识体系是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体系、学生知识等构成的集合体。学科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点,更不是用被碾碎后的知识点组合成可供反复训练的试题。学科知识是整体、系统的结构与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解构和重构路径。教学本质上是帮助学生通过有效路径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重构,而不是教师单向传输个人的逻辑和经验。

上世纪80年代,以舒尔曼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家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针对知识本体的教学策略,形成了突破个体经验的教学范式,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科知识理论的兴起至今已近40年,人类学习的环境和范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几年,从通过开发人的智能改善学习到开发人工智能工具推动学习,新技术在逐步颠覆传统的学习,学科教学知识终究将被深度学习知识代替,教师要从知识本体关注转向面向未来学习的主体关注。

今天的“学生知识”尤为重要,它将成为教师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构成。“学生知识”是教师对学生的全部认知以及基于认知的责任认识,是教师支持学生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教师能够在这种思想引领下,知道如何支持学生的发展,他们不会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去除所有的阻碍和险境,让学生处在一个所谓“安全”的环境中生长,也不会代替他们去面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学生知识”的教师,具有独立的判断力,深知在技术主导生活的环境下,在物质资源丰足的条件中,什么是必要的磨炼,什么是必经的挫败,什么是必然的规律。

“学生知识”也是一种教育立场,要求教师能洞察隐患,及时干预,要拥有对复杂环境的敏感和警觉,对“一切皆可量化”等工具理论具有理性的冷静评估,能时刻提醒并指导学生保持作为主体的独立性,而不是成为大数据系统中的迷失者。

在学习与颠覆中创生教师工作的新内涵

教育无法超越人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去凭空想象和假设。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既是一个发展观问题,也是一个历史观问题

如何拥有扎实学识?一方面需要教师拥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拥有不断转化的影响学生的动力。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PISA研究报告中显示,各国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与学生的成绩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结论引发了不少争议,有观点甚至提出不需要继续在学校教育中投入还不确定的人工智能技术。短短几年,争论还没结束,人工智能已经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强劲地影响教育并走进学校。学校教育已不容置疑地被带入“共享”与“量化”的数据时代,日趋成熟的技术工具和应用系统,正在不动声色地改变学校教育的形态与结构。更多的学习资源被推送,更大的学习空间被共享,更复杂的学习者行为被识别。对教师而言,几乎没有经历更长时间的缓冲期,便被置于其中并努力学习适应。2020年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成功开展便是最好的例证。

尽管教师在适应技术引领的变化,但对教师而言,技术带来的问题还未被真正点开。一方面,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成为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受益者;另一方面,技术促进了替代,传统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为什么曾经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与学生成绩没有形成有效的相关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过去的技术与过去的学习是两大独立系统,技术作用于教学只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支持和叠加,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产生真正变化。从人类发展角度看,教育应该为未来准备,但教育无法超越人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去凭空想象和假设。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既是一个发展观问题,也是一个历史观问题。教师比学生更需要学习,更需要颠覆经验,更需要适应各种变化,边学习边观察边思考,努力创生教师工作的新内涵。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学识的养成既是知识标准,也是专业要求,更是道德责任。教然后知困,知所困才能解其惑。教学相长是对今天教师学识提高的必要手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周增为 作者系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标签: 教师 学识 影响学生 外动力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