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中小学生对劳动教育有何需求?

2020-04-13 10:27:35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6月17日,河北省乐亭县大相各庄乡幼儿园老师在劳动实践基地的小菜园里给孩子们讲解甘蓝菜的生长过程。近年来,河北省乐亭县依托农业优势,把“农耕教育进校园”作为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特色教育的重要举措。全县12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利用校园内的空闲地块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推出了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中增长知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资料图片)

“我要让学生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美。”北京市外事学校分校的刘静老师说。

4月6日,刘静老师最新一期的劳动课录播课程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线上学习平台上线了,学生们在“劳动教育”科目中就能看到这节名为“《一收一纳间》衣物篇:轻松有趣的小事”的课程。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将同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一样,成为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事实上,早在《意见》出台以前,全国各地有不少学校已经在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那么为什么中央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如何?各地已经做了哪些尝试?带着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教师和学生。

这代青少年是只会学习和考试的一代?

中小学生对劳动教育有需求

《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几年前,曾经有一个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一位初到美国留学的男孩不知该如何做西红柿炒鸡蛋,为了招待朋友,男孩发微信向母亲求助。为了满足儿子的需求,大洋彼岸的父母,隔着时差大半夜爬起来,到厨房为他录制番茄炒蛋的视频。最后,男孩做出了满意的西红柿炒鸡蛋,他的聚会很成功,朋友们也都很开心。

很多网友批评这个留学男孩自私,批评现在的年轻人只会学习、考试而不会生活时,其反映出的正是这种“智育领跑其他”产生的弊端。

“其实,孩子们是有劳动教育的需求的。”刘静老师说。去年她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名校的初一年级中开设了劳动课程,内容是教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收纳。最初学生们不太重视,觉得“收纳没什么好学的”“反正这个时间段必须上选修课,随便选选就行了”。

但上了收纳课之后,孩子们的热情很快就提高了,“当看到自己的柜子用老师教的方法变得更漂亮、更合理之后,想学的孩子就更多了。”刘静说,没有选这门课的学生也开始追问“下学期还开不开”。

“劳”之所以与其他“四育”成为青少年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因为人本来就有参加劳动的需求。

这个超长寒假里,当没有了如山的学业压力时,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中学生们,也变身成了“大厨”。

“家里没有打蛋器,那天儿子为了做蛋糕竟然就用筷子打发了蛋清,蛋糕烤好之后,儿子的胳膊都疼得抬不起来了。真没想到他能完成,要知道平时扫个地他都会叫苦。”中学生家长汪女士说。

“爱上劳动”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参与劳动的成果绝不仅是流汗出力、强健筋骨。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有一门小小农博士课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项目带入到平时的蔬菜种植中,比如,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为切入点,在种植之前采集土壤样本,对土壤的PH值、有机质等进行化验。“种菜前先学做土壤分析师。”一位老师说。

实际上,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相反生活能力强还能够促进学习。 “收纳就是锻炼学生分类、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取舍能力,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刘静说。

劳动教育如何开展

在过程中感受劳动之美

在当前条件下,劳动教育如何开展也是一门学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曾到某大城市的劳动基地采访,基地里的初中生要锄地、耕田、磨面、蒸馒头,很多孩子表示第一次见过面粉的“前世今生”,也第一次吃上自己亲手蒸出来的馒头。

正如《意见》所要求,这样的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地中的劳动还包括诸如清扫猪圈、鸡舍等内容,很多孩子完全没有掌握劳动要领,猪圈没打扫干净,自己浑身上下弄得臭气熏天,甚至有些学生说:“终于知道以后什么样的劳动说什么也不能干了。”

应该说,劳动教育不是给学生出难题,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

“其实我们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来,除了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还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最终形成人与外界的和谐关系。”刘静说,进行劳动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心里不能带着“劳动就是吃苦受累”的想法,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中的美,爱上劳动。

不少专家也持相同的看法: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多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享受劳动的过程,并在过程中感受劳动之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表示,劳动教育和全部教育工作一样,都是一个专业性的事业,离不开对于教育规律的尊重。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

“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又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比如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檀传宝说。

檀传宝表示,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中,劳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18岁+”的大学劳动教育应以“真”为主

劳动不应仅停留在课程学习

如果说劳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多是一种“模拟训练”,对于18+的大学生来说,劳动教育更应是一场“真刀真枪”的实战。

去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专业38名师生,来到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遗址参加田野考古实习。据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课程是探索性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个典型案例。考古实习期间,师生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集体用餐、上工不辍。带队老师一般3至4人,晴天上工,雨天上课;白天手把手地教发掘,晚上一笔一笔地改记录。整个学期,学生和老师、工人一起在考古现场挥汗,动手动脑,直接面对考古前沿现象。

在这里,2017级本科生胡云飞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这段时间,他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与当地招募的民工相处。刚到淮阳时,因为这些民工讲当地的方言,说话又快嗓门又高,胡云飞经常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感觉“不是一个世界的”。但是时间长了,胡云飞找到了一个秘诀:人和人之间的相处要真心真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卢晓东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家庭劳动、简单手工制作以及与年龄相匹配的公益劳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该是面向成年人的劳动教育。

在他看来,大学校园内有许多真实劳动机会,此外,“应鼓励全日制学生在学期间,在校外参加实习、实训、调研和科学研究,参加真实、有报酬的勤工俭学,参加校外公益志愿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商场、物流、医院、公共卫生防疫等劳动场所,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益服务场所。”卢晓东说。

如今,不少高校都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劳动教育的相关实践。

在汕头大学,学校以强化学生劳动服务为重点设计公益课程。公益课程是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每门公益课程1学分,48学时。其中,劳动服务环节不得少于32学时。每位本科生须获得至少1个公益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在东北大学,学校在本硕博思政课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展开劳模文化研究成果进课堂,加强以劳模文化为重要内容之一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表示,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因此,应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

标签: 中小学生 劳动教育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